猕猴桃是一种很多人喜欢的热带水果,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国大江南北都十分热销,特别是北方的朋友特别喜欢这种从南方传过来的水果。但是如今猕猴桃市场却在逐步缩小,原因也简单,就是从网上购买了猕猴桃之后,自己在家催熟的成功率太低了!从南方运到北方的水果,为了防止在路上就坏掉,一般都会提前一段时间采摘,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香蕉就是这样。在还是青色的时候摘下,等运到了北方的时候差不多表皮就会变成黄色,可以直接出售了和食用了。但是猕猴桃比香蕉要“娇气”得多。
无人问津的猕猴桃
近年来很多消费者有反映,自己买到的猕猴桃硬邦邦的。这是因为很多果农为了加大产量,在并不是最合适的时候将猕猴桃采摘而下。猕猴桃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的周期会变得很长,远没有香蕉这种离开了果树,只要有比较合适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可以快速成熟的“本领”。这种硬邦邦的猕猴桃需要消费者自己进行“催熟”,催熟的手法也简单,就是将苹果、香蕉等与猕猴桃放在一起。这些水果成熟得快,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激素,帮助猕猴桃也快速催熟。但是这种方法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购买猕猴桃是上当受骗了。
有些人反映,自己催熟的猕猴桃在半个多月之后都没有变软,还是硬邦邦的状态,即便是放了更久的时间也不会软化,最后只能扔掉;还有人反映自己催熟的猕猴桃在终于变软的时候,内里却已经烂了,根本就没有办法食用了。猕猴桃价格低于15元还滞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放弃了购买猕猴桃,特别是通过网购的渠道。因为猕猴桃并不是一种便宜的水果,原本通过催熟的就没有在树上正常成熟的好吃,如今催熟又很难把握尺度,相当于白白浪费钱,有怎么会有人愿意经常“做实验”呢?2019年央视曾经调查采访,并批评过大量过早采摘猕猴桃的行为。原本应该在9月到10月成熟的猕猴桃,有很多果农为了抢占市场在7月的时候就摘下了,让猕猴桃内含有的营养成分大大下降,口感也会下降很多。但是这种“早熟”的猕猴桃往往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仅在成都交易市场每天就能成交数十吨。在咨询摊主的时候,对方表示要放3天才可以品尝,并且每斤报价8—9元,这是相当不便宜的。当记者以需求量大为由要求摊主切开果实“验货”的时候,却发现中间的果肉大部分都是白色的,只有最里面有一点点红心。这种程度的猕猴桃放三天是远远不够的,人工催熟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在批发市场里面报出8—9元的价格其实已经不高了,这种早早摘下的猕猴桃零售价格往往在15元左右,比正常成熟的猕猴桃价格还要高,所以才有大量的果农和商家为了利润,在还有一两个月才成熟的时候就把猕猴桃摘下来,说得难听一点,这就是在糊弄消费者。因此,从火爆到遭人嫌弃,猕猴桃价格低于15元还滞销,果农该何去何从?
早采的恶果
有很多人反映这种早采的猕猴桃看起来好看,但吃起来口感特别差,几乎难以入味。成熟前的一两个月其实是猕猴桃积累营养物质和糖分的主要时期,提前一个月摘下就足以让产量降低30%左右。降低的产量被高昂的价格弥补了。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更高的价格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口感和体验,自然就会减少购买。当大家对猕猴桃失去信任的时候,就连应季上市的猕猴桃价格和销量都会受到影响。而猕猴桃又是一种储藏期很短的水果,成数之后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吃掉,不然就会烂掉了。总的来看,猕猴桃产业缩水对于果农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些希望通过早采早卖抢占市场,获得高额利润的人。这些人让猕猴桃成为了“猕猴逃”,成为了一种不受人欢迎的水果,价格和销量都有所下降,果农的收益随之大大减少。
结语
被早采的果实不只猕猴桃一种,只不过这种水果早采的危害已经显露了出来,并且对市场和果农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其他的果农也应当引以为鉴,早采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不能为了一时的利润让这种水果的口碑下降,损失了长远的利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