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溃疡病对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全球猕猴桃产业打击巨大,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运用人工接种溃疡病菌于猕猴桃离体枝条及活体嫁接苗的技术,目前已获得了高抗及中抗种质20余份,有力地推动了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
近40年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不断搭建开放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引领和指导我国猕猴桃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以及品种全球化布局。目前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稳步提升,一些贫困地区通过种植我国自己的猕猴桃品种走上了致富之路。
“金桃”的故事
“中国的果”终于有了“中国的权”
猕猴桃属是我国重要的野生果树资源,《诗经》、《尔雅》中都有记载。1904年新西兰从中国引种后,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新西兰的果农告别了“各自为战”,新西兰逐步成为猕猴桃生产和贸易强国。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遗传种质资源,但从基因资源中分离出的基因和培育的品种相对较少,既不受国际专利保护,水果质量也不好,猕猴桃产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滞销和砍树的现象。少数种植户也曾尝试种植新西兰等国的品种,却因侵犯专利权而遭受惩罚,导致了“种中国的果,侵外国的权”的尴尬局面。
1978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黄仁煌研究员加入全国猕猴桃种质资源普查的工作,在园内建立起2公顷的种质资源圃,开始对猕猴桃属植物长达38年的系统研究。猕猴桃研究中心于1980年成立,汇聚起国内大批技术骨干,他们进深山、钻密林,总共收集保存了400多份野生资源和新品系。为了用好这些“金枝玉叶”,他们先通过种子繁殖、硬枝嫩枝扦插和嫁接,解决了种苗问题,又从野生资源中筛选出系列优良品系“武植1—6号”,开展大量种间种内杂交。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黄仁煌带队赴新西兰参加了第二届国际猕猴桃研讨会,会上不少国家发现,原来猕猴桃的“故乡”也有研究的力量,于是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开展起来。1997年,在研究员黄宏文的带领下,团队承担了中欧科技合作项目,帮助武汉植物园在挽救濒危猕猴桃资源方面取得进展,扩建的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猕猴桃属植物数量也从29个上升到53个,种质材料由383份发展到745份。